1、什么叫做暴风雨前的宁静?
1、指天气。字面意思,即下暴风雨之前天气很宁静。这是由于暴雨走向是随主风向的,如果其时刮的是东风,而西部的空气又正在被上升气流抽吸到暴雨区,于是占统治地位的空气流(此时为东风)被抽吸的“西风”叠加,短时间内形成了“无风的宁静”。
2、指心里感觉。即在一个紧张的局势中表面看起来气氛很平静,其实不久之后会有大事发生。
(1)暴雨前的现象扩展资料:
暴风雨佐证解释如下:
1、大而急的风雨。《史记·封禅书》:“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瞿秋白 《乱弹·水陆道场》:“暴风雨快要来了,暴风雨之中的雷霆,将要辟开黑幕重重的靛青色的天。”
2、突然刮风下雨。《后汉书·耿恭传》:“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
3、比喻激烈的社会动荡或政治运动。秦牧 《长河浪花集·中国红场的旗帜》:“这里四十年前响起的第一声春雷,激起了以后革命的暴风雨,又带来了今日的艳阳天。”袁鹰 《悲欢·飞》:“他的双翼,在暴风雨中锻炼得更坚硬了。”
2、下雨天的前兆有哪些?
1、“蚂蚁挡道,大雨即到。蚂蚁搬家,大雨要下” 雨前,空气中水气加多,蚁穴变潮,致使蚂蚁不能安居而离巢穴。
2、“蜻蜓低飞,不风即雨“ 雨前,气压低,昆虫多在低空浮游,蜻蜓为了觅食,往往在离地二、三米处的空中飞行,这是即将有风雨的征兆。
3、“蜘蛛结网晴,收网阴” 雨后气压上升,湿度减少,蜘蛛张网以捕食昆虫,有风雨的天气蜘蛛是不结网的。故可以蜘蛛结网收网来预测天气的晴阴。
4、“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蝼蛄唱歌,天气晴和”。蚯蚓性喜穴居于低湿疏松的泥土里,如出土活动,表明空气中水汽多,气压低,这是有暴雨的征兆。喽蛄(又叫拉蛄蛄)也穴居于泥土里,多鸣于夏天的黄昏。蝼蛄鸣,表示空气中水汽不多,为晴天的一种征兆。
5、“长虫过道,下雨之兆 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蛇俗称长虫。蛇过道表明空气中湿度增大,气压低,洞内水汽不易扩散蒸发,因而闷热,蛇呼吸困难,故出洞透气,不天将下雨之兆。蛤蟆为两栖动物。雨前气压低,水汽多,蛙类感觉呼吸不畅就哇哇大叫。雷雨来临前,蛤蟆叫有这种表现:叫的很不响亮,叫声时断时续,忽大忽小,声音嘶哑。
6、“乌鸦唱晚,风雨不远,乌鸦头顶风” 乌鸦头总是顶着风。傍晚,乌鸦满天回旋飞翔,且哇哇叫,表明天空风向不定,而风向不定是天将有风雨的一种征象。
7、“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眼前” 当天气即将下雨,空气中水汽增大,气压低,牲畜身体向外散热困难,有时会出现张嘴朝天以散热的现象。
3、“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是什么样子?
指天气,字面意思,即下暴风雨之前天气很宁静。这是由于暴雨走向是随主风向的,如果其时刮的是东风,而西部的空气又正在被上升的气流抽吸到暴雨区,于是占统治地位的空气流(此时为东风)被抽吸的“西风”叠加,短时间内形成了“无风的宁静”。
4、暴风雨前有什么现象?
有好几种。1:乌云密布。狂风暴作。2:一点风也没有。呼吸赶到让人喘不过来气。天空黑压压的。
5、你知道大雨到来之前会岀现哪些自然现象吗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
雨通常以四种形式出现:
1、锋面雨(梅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陆地的冷空气相遇,由于冷空气重,暖空气轻,暖湿气流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一条很长很宽的降雨带,这就是锋面雨。
2、对流雨:夏季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局部地区暖湿空气急剧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这就是对流雨,气象学上叫“雷阵雨”,我们通常叫“爆天”,另外,台风雨也是属于对流雨的一种。
3、地形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遇到山脉,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4、台风雨:热带洋面上的湿热空气大规模强烈地旋转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迅速降低,水汽大量凝结成云雨,这就是台风雨。
(5)暴雨前的现象扩展资料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钩卷云云体很薄,呈白色,云丝往往平行排列,向上的一头有小钩或小簇,下有较长的拖尾,很像逗点符号。钩卷云的曳尾常是云体的冰晶下落的过程中,因风的切变而产生的。钩卷云常分散出现,如果它系统移入天空,并继续发展,多预示将有天气系统影响,甚至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炮台云,雨淋淋
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6、下雨前有什么征兆?
下雨前,大部分的昆虫、鸟类、部分水生动物会有特殊反应。 l、猪天气稍冷便把嘴巴伸入草中,再冷些就会全身钻进草里御寒,母猪的反映更为敏感。所以,见到猪街草,就是寒潮即将来临的预兆。 2、因为狗身上没有汗腺,发现“狗泡水”,预示天将下雨了。3、蛤蟆雨来临前(约1天左右),空气湿度大,它白天也出来活动。这反常的表现正应了“白天蛤蟆出洞,下雨一定”的民谚。 4、鱼。阴雨之前气压低,深水中的氧气大大减少,鱼纷纷浮上水面呼吸,所以有“鱼跳水,要下雨”之说。 5、燕子。民间有句“燕子低飞要下雨”。这是因为燕子要吃虫子,虫子下雨前翅膀潮湿飞不动了,那燕子就只能接近地面飞来捕虫6、蛇天气特别潮湿闷热时也会逼迫出洞。正是“大蛇出洞,大雨咚咚”,“蛇过道、雨来到”。7、鸡由于缺乏散热本领,十分怕热。鸡迟迟不想进窝,这就是雷雨即将到来的预兆。
7、要下大暴雨前有什么征兆?
1、早晨天气闷热,甚至感到呼吸困难,一般是低气压天气系统临近的征兆,午后往往有强降雨发生。
2、早晨见到远处有宝塔状墨云隆起,一般午后会有强雷雨发生。
3、多日天气晴朗无云,天气特别炎热,忽见山岭迎风坡上隆起小云团,一般午夜或凌晨会有强雷雨发生。
4、炎热的夜晚,听到不远处有沉闷的雷声忽东忽西,一般是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
5、看到天边有漏斗状云或龙尾巴云时,表明天气极不稳定,雷雨、大风随时都有可能来临。
(7)暴雨前的现象扩展资料:
大暴雨前的预防措施: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以免暴雨来临时积水成灾。
3、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8、暴雨来临前期的预兆是?
天阴,有时会伴有电闪雷鸣,有时会伴有大风,有时还是一片寂静。不好说,看过很多场雨,有以上现象的也未必是暴雨。
9、为什么暴雨之前会很热
暴雨(torrential rain)是降水强度很大的雨。雨势倾盆。 指每小时降雨量达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达30毫米以上,或连续24小时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的降水。 我国气象上规定, 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00毫米以下为“大暴雨”;200 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世界上最大的暴雨出现在南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24小时降水量为1870毫米。我国最大暴雨出现在台湾省新寮,24小时降水量为1672毫米,均是热带气旋活动引起的。我国是多暴雨国家之一,几乎各省(市、区)均有出现。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暴雨日数的地域分布呈明显的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内陆少;迎风坡侧多,背风坡侧少的特征。台湾山地的年暴雨日达16天以上,华南沿海的东兴、阳江、汕尾及江淮流域一些地区在10天以上,而西北地区平均每年不到1天。 让我们打个比方,50毫米降雨如果均匀分布在24小时,给人的感觉是细雨纷飞。如果9毫米降水在一分钟完成,给人的感觉将是天塌地陷,非暴雨倾盆所能形容,9毫米只能算小雨。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有其特定的背景。南方部分地区基本上把暴雨标准定为80毫米/24小时,不过就像我国今年启用新的台风标准一样,暴雨的定义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暴雨的形成 [编辑本段]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一块块的积雨云就是暴雨区中的降水单位,虽然每块单位水平范围只有1~20千米,但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一团团的积雨云就像一座座的高山峻岭,强烈发展时,从离地面0.4~1千米高处一直伸展到10千米以上的高空。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常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云上部的水滴就要结冰,人们在地面用肉眼看到云顶的丝缕状白带,正是高空的冰晶、雪花飞舞所致。地面上是大雨倾盆的夏日,高空却是白雪纷飞的严冬。 在我国,暴雨的水汽一是来自偏南方向的南海或孟加拉湾;二是来自偏东方向的东海或黄海。有时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水汽同时来自东、南两个方向,或者前期以偏南为主,后期又以偏东为主。我国中原地区流传“东南风,雨祖宗”,正是降水规律的客观反映。 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波动或涡旋。其大的达几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千米。在这些有波动的地区,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产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形成暴雨中心。 另外,地形对暴雨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例如,由于山脉的存在,在迎风坡迫使气流上升,从而垂直运动加大,暴雨增大;而在山脉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1/10。在1963年8月上旬,从南海有一股湿空气输送到华北,这股气流恰与太行山相交,受山脉抬升作用的影响,导致沿太行山东侧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 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1975年8月,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而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地形之中,由于这样的地形,气流上升速度增大,雨量骤增,8月5~7日降水量达1600多毫米,而距林庄东南不到40千米地处平原区的驻马店,在同期内只有400多毫米。 另外,暴雨产生时,一般低层空气暖而湿,上层的空气干而冷,致使大气层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气中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充分发展。 季节与地域分布 [编辑本段] 中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6~7月间,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面积广、暴雨量也大。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8~10月雨带又逐渐南撤。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台风暴雨的点雨量往往很大。 我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我国大陆上主要雨带位置亦随季节由南向北推移。华南(两广、闽、台)是我国暴雨出现最多的地区。从4至9月都是雨季。6月下半月到7月上半月,通常为长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7月下旬雨带移至黄河以北,9月以后冬季风建立,雨带随之南撤。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多于平原。而且东南沿海岛屿与沿海地区暴雨日最多,越向西北越减少。在西北高原每年平均只有不到一天的暴雨。太行山、大别山、南岭、武夷山等东南面或东面的坡地,都是这些地区暴雨日的中心。 当然,有些年份会出现异常,1981年在我国西北一些地区都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暴雨。有时候本来多雨的地区反而出现旱灾。
最新发布